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情緒創傷的循環與療癒


每個小孩在成長過程中,一定經歷過學爬、學走、學控制排泄、以及驚奇的探索各種感官經驗。身體是探索環境的媒介,也是自我意識的重要基礎。但是我們的教育過程,卻因為太偏重智育,對身體自覺的學習付之闕如。這也造成我們對身體的不敏感與不自在,我們的讀物也鮮少提到身體相關的經驗。從這個角度來說,《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剛好可以提供我們缺乏的觀點,從身體去觀照情緒。

這本書從頭到尾就只講了一件事:企鵝媽媽對小孩大吼之後,想辦法彌補了對小孩的傷害。這幾乎可以算是沒有情節的繪本,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具體表現了情緒與身體的緊密連結。


圖片來源: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76588

翻開第一頁,就直接切入主題了。有一天,不知是什麼原因(畢竟生活中有太多讓媽媽很想抓狂大吼的時刻),企鵝媽媽很生氣的對小企鵝大吼大叫。接著,小企鵝的身體就四分五裂的散開了!他的頭飛到外太空,肚子掉進海裡,翅膀掉在叢林裡,嘴巴掉在高山上,屁股掉在城市裡,只剩下一雙腳不斷的跑啊跑,跑到撒哈拉沙漠去了。





跑進沙漠的一雙無助的腳,該怎麼辦呢?小企鵝想叫,但是嘴巴在高山上;想要找回身體,眼睛卻飄在外太空;他想飛,但是翅膀遠在叢林裡。直到夕陽西下,一片黑影來到他的上空,原來是企鵝媽媽搭著一艘巨大的飛船,到處收集小企鵝散落的身體,並且縫補好了。媽媽把身體縫回小企鵝的腳上,讓小企鵝恢復完整,並且鄭重的跟他說對不起。母子倆搭著飛船一起回家去。





這本書在德國出版之後,引起了很大的迴響,包括心理學界在內。作者尤塔‧鮑爾收到了一本心理學期刊,裡面有一篇文章就提到,經歷或面對強大暴力的兒童,的確會覺得自己的身體四分五裂,好像被摧毀一樣。尤塔對這個巧合感到很驚訝,因為她只是根據自己與兒子的互動經驗與直覺而創作這本書,並沒有學過兒童心理學。當她的兒子年幼時,有個重要的睡前儀式:由兒子決定主角,媽媽照著主角編故事給他聽。有一天晚上,兒子指定的故事主角是企鵝,剛好當天白天時尤塔罵了他,心中感到抱歉,就編出了這個故事。



優秀的藝術家總是能以直覺感受到人類的共相,這就是靈感的奧妙。現在的醫學界與心理學界,都逐漸重視身心之間的相互影響。事實上,不論東方或西方,千百年來的傳統醫學與神祕學都主張身心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是牽一髮動全身的小宇宙。這個故事所提到的身體感,很奇妙的符合了傳統上對身心關聯的描述。當小企鵝被嚇得四分五裂時,頭腦飛到外太空,具體表現了情緒極度震驚時的無法思考,相信跟幼兒相處過的人對那種眼神空白的表情都不陌生。有不少經歷過這種狀況的小孩,上了幼稚園或小學之後就會顯出後遺症:遇到相似情境的時候,他們就下意識的阻斷思考能力,讓不明究理的師長誤以為他們是學習能力差,不當的責備與要求又造成惡性循環。



嘴巴掉在高山上,則是表現了巨大情緒造成的表達困難,以及自己的心聲無法被聽到的孤獨感。肚子是我們消化食物的地方,我們透過肚子感受食物的滋養,不只是物質上的滋養,也包含情感上的滋養。因此情緒不好的時候,我們會有胃部被堵住的感覺。「肚子掉到海裡」的意象,具體傳達了不被愛的失落感、無法被填補的空虛感。而飲食習慣的失調,通常也和缺乏愛的問題有關。




企鵝的翅膀就相當於人類的手臂。手臂讓我們得以使用資源、接觸環境,掉在叢林裡的翅膀表現了無法控制資源與環境、無能為力的感受。「像個謎一樣」的掉在城市裡的屁股就更有趣了,我們站立與坐下都需要臀部。迷失在城市的屁股使小企鵝「坐立不安」,失去行動的基礎與篤定的中心,也失去存在感,於是茫然的腳才會跑到沙漠去。


最後,企鵝媽媽努力修補了錯誤造成的問題,給故事帶來溫馨的結局。天下沒有不犯錯的父母,重要的是犯了錯之後該如何收尾與彌補。不過,父母之所以在生活中會有那麼多抓狂大吼的時刻,就是因為自己小時候也是如此被對待,受傷的心從來沒有體驗過被彌補與被修復的過程,只能不斷複製上一代與上上代的情緒創傷。要跳脫這種因循的模式,只能像企鵝媽媽那樣「乘著飛船」,離開自己的地平線,以超然的觀點抽離身陷其中的情緒,才能看到事物的全貌,才能找回四分五裂的自我。



1 則留言:

  1. 謝謝分享,很喜歡這則故事的簡潔與力道,還有版主的註解,提醒了許多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