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
食破天驚:消費時代的末日寓言
從天而降的食物或許是人類最古老的幻想之一。《食破天驚》把這個幻想發揮到極致,甚至發展出更豐富的意涵。
這部動畫片改編自幾十年前出版的同名繪本。原來的繪本是一位祖父的床邊故事,以樸素的手法敘述一個食物從天而降的神奇小鎮。改編的動畫除了將細膩樸素的手繪風格轉變成繽紛亮眼的3D風格之外,更把簡單的奇幻故事變成一則警世寓言。
美食版的災難片
動畫版的故事是這樣:男孩富林從小夢想要當科學家。他發明了許多不怎麼實用、甚至帶來麻煩的怪東西,例如噴在腳上的鞋子(可以不用綁鞋帶卻永遠脫不下來)、基因改造的鼠鳥(如果老鼠會飛,肯定是大災難)。
當富林被嘲笑、感到灰心喪氣的時候,媽媽總是安慰他,鼓勵他繼續那些天馬行空的實驗。長大之後,他成為一位瘋狂科學家。他所居住的盛產沙丁魚的小鎮由於銷路下跌,過剩的沙丁魚只好由鎮民自己消耗。為了讓小鎮居民脫離只吃沙丁魚的單調生活,富林發明了將水變成食物的機器,並且發射到天空中,機器吸收雲中的水氣做原料,食物就像雨一樣的落下來。
這下子,富林成了名人,大家開始把他捧上天。從天而降的食物取之不竭,還可以接受點餐呢!小鎮的生活從黑白變成彩色,早晨只要端出盤子,就可以接住培根、煎蛋和吐司;彩色的糖果像一道繽紛的彩虹灑落;各種口味的冰淇淋積雪讓孩子美夢成真。整個小鎮狂吃狂喝,吃不完的食物就丟得遠遠的,堆成一座垃圾山。
毫無節制的點餐終於釀成大禍,製造食物的機器吸入過多水氣,改變了天氣,帶來可怕的後果。原本令人期待的美食小雨變成碩大無朋的食物風暴,砸毀建築物又威脅人們的生命,美夢開始變成惡夢了!
影射當代消費文化
這樣的情節與畫面都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大賣場中堆積如山的食物、吃到飽餐廳裡不斷上桌的美食、大量傾倒的廚餘以及垃圾山。資本主義社會的消費型態就是滿足顧客的慾望,甚至為了創造商機而製造慾望。慾望愈多,商品製造愈多,消耗的能源與製造的垃圾也愈多,整個陷入瘋狂的製造→消耗→浪費的循環,就像漂浮在空中、失控的不斷製造食物風暴的機器一樣。
危機一定要解決,富林只好上雲端去把機器關掉,這才發現食物竟然已經進化到具有知覺甚至攻擊性了!烤雞從食物變成掠食者,披薩會像響尾蛇飛彈一樣追殺。科技就像潘朵拉寶盒,我們運用科技創造美好舒適的生活,科技卻脫離我們的掌握,製造史無前例而且難以收拾的問題。
當食物生產已經高度工業化的時候,如何以最少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成果,這條商業鐵律也無法避免的用在食物的生產過程中。打從食物在農場中生長出來開始,就有許多添加物:農藥、抗生素、生長激素、催熟劑……現在的基因科技甚至更進一步,從源頭開始以人為方式介入,把食物改造成方便生產的樣子。當食物作為一種商品的意義凌駕了滋養生命的意義時,我們也就不得不每天把這些工業化的成果往肚裡吞,名副其實的自食惡果。
不知道對於食品生產工業化與基因改造的憂慮是否影響了這部片的動畫製作團隊,他們在許多畫面的經營上,擷取了不少著名災難片的場景,如ID4、明天過後等,彷彿在呼應著災難片對科技文明失控的焦慮。
生動的角色塑造
嚴肅的議論太多,會讓觀眾倒胃口的。好電影就得像一盤沙拉,有各種味道的組合,尤其是要求賣座的熱門電影,更是必須有笑點、有溫馨時刻、有驚悚緊張、有高低起伏。成功的角色塑造可以幫助合理的推動情節進展,這部片的角色當然完全符合動畫片的誇張,但是卻很成功的掌握到一些人性的典型。如頑固但恪守道德的父親、滿腦子如意算盤的政客鎮長、沉浸在過去光環中的沙丁魚罐頭代言人、掩飾聰明以符合媒體期待的美女主播等。
這些角色之間的互動也因為性格的突出特點,而增加了趣味。例如富林和父親之間的溝通,就相當典型的表現了科技造成的文化代溝。當富林十萬火急的打電話給父親,請他傳個電腦裡的檔案到手機裡的時候,父親那不知所措的樣子,一定讓不少人想到自己家中長輩面對3C產品的樣子吧!電影畢竟要有美好的結局,富林最初那些怪發明,竟然在關鍵時刻派上用場,包括促進父子之間的感情。
雖然已經不是原來的繪本,但動畫仍保留了繪本原著玩弄文字的機巧特質,動畫中的文字使用也非常巧妙。更不用說動畫的製作技術,尤其是食物的質感,就算成了災難也依然秀色可餐,表現非常傑出。不論是大朋友還是小朋友,都可以從中看出許多滋味。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很用心ㄟ對比&分享....讚!!
回覆刪除感謝您的回饋與鼓勵~ ^_^
刪除晚安!我是地圖的小奇
回覆刪除剛去看了你的FB,
天元宮的相片裡,有一張是不是之前未經同意就被"全家"拿去使用
還上過新聞ㄟ
哇~~真的嗎....不知道是哪一張哩....不好意思這段時間忙,過這麼久才看到這則回應~~
刪除